与医院共进步,做专业排头兵胸部肿瘤1科

胸部肿瘤1科的雏形来自成立于年的肿瘤三科(肺癌亚专科),当时科室只有两名医生,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零基础、零起点。在医院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下,在医院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帮助下、在学科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科室加强管理、完善人员梯队,医疗诊疗上不断创新,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同时加强团队建设,形成强大合力,实现医、教、研齐头并进的飞跃,目前在中晚期肺癌的诊治方面,已经达到区域领先、国内一流的地位。

在科室建设的过程中,科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注重梯队建设,加强年轻医生“高”起点的培养。在夯实临床基本功的同时,要求年轻医生参与科内的科研教学工作,每天早晨的晨读会由年轻医生轮流讲座,互相点评、主任总结。七年的坚持,很多临床、科研的难题迎刃而解,医生对一些新进展也了然于胸,以这种状态与国内外同道的交流碰撞,激励着年轻医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目前科室的4名住院医生,有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年轻的后浪已经在高起点、高目标上奔跑。

其次,注重精准医疗,规范化、个体化的基础上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目前肺癌领域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美国NCCN指南几乎每月都有更新,科室医生把握国际肺癌会议交流学习机会,结合自身的经验体会,与国内同道一起制定中国版肺癌诊疗指南、共识。医生既是指南的制定者,也是指南的发布、巡讲、执行者,真正起到了规范自己、激励同道的作用。

同时,注重团队协作,以协作精神形成合力、攻坚克难。科室内互帮互助,使每个医生高质高效完成临床工作,科研上也明确自己的研究课题,常规参与院内、省内、国内的多学科会诊(MDT)。此外,医院、美国北卡罗那大学、医院、中科院化物所等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多年的协作,更使科室收获颇多。

最后,注重引入新的“血液”,新力量的加入是科室发展的源动力。去年和今年各引进一名优秀博士,为他们设定了三年内争取获得国家科学自然基金的目标,成为科室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保证。同时,科室大力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现有一项肺癌检测专利国家已受理,每年都有新技术、新疗法应用在临床,今年医院初审,这些将进一步奠定科室肺癌专业排头兵的地位。

目前,大医二院胸部肿瘤1科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亮眼的成绩。

1.学术地位

国际癌症支持治疗学会(MASCC)会员单位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单位

医院协会分子肿瘤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肿瘤科普专业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单位等50余项学术任职

2.制定专科临床指南

参与制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版《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

参与制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版《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诊疗指南》

参与制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版《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癌中国专家共识》

3.科研教学

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两部,主编著作四部,发表SCI文章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余分,以第一完成人获省市级科研奖励5项。

连续三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四篇文章做口头或壁报交流,连续七次在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年会暨中国肿瘤内科年会上做大会主题发言,相关论文多次为大会论文集首页。

现为临床肿瘤学博士硕士培养单位,在读及已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

4.主办高水平会议

科室每年主办20余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在磨练年轻医生的同时,为科室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提升了专科区域影响力。作为副主任委员单位,年9月26日,科室成功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肿瘤科普专业委员会年会,展示了二院人的风采,体现了胸部肿瘤1科专业影响力、团队凝聚力,扩大了大医二院肺癌领域的知名度。

“行百里者半九十”,胸部肿瘤1科将一直秉持“与医院同呼吸、共进步”的科室发展理念,不断努力、创新发展,争取在复旦医学排名榜上有新的斩获!

精彩推荐

1、大医二院预约挂号十二种方式2、医院,疫情期间的就诊选择3、医院线上方便门诊——宅在家里“云”就医4、疫情防控不出门,病历如何到手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cwbh.com/wacs/133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