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癌症会遗传符合这两种情况之一,需进

患者在就诊时,医生常常要询问:家里有没有类似的病人?为什么要这样问呢?因为要了解疾病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部分疾病是可以遗传的,包括肿瘤。

医学指导: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杜艳蕾什么是遗传性肿瘤?

包括大肠癌在内的各种肿瘤的发生,都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以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如低纤维和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主要因环境因素导致的肿瘤,多呈散发性发病,一个家族中出现多个患者的情况相对较少。

对于遗传性肿瘤,导致发病的直接和首要因素则为基因突变,而非环境因素。这些突变从患者出生就存在于其全身细胞中,使其肿瘤发病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而且这些突变还有可能传递给后代,使家族中出现多个、多代肿瘤患者,呈现显著的家族聚集性。

遗传性肿瘤的危害?

相对于普通散发性肿瘤,遗传性肿瘤相对少见,如:在大肠癌病例中,仅约有5-6%为遗传性大肠癌。但因为肿瘤患者数量庞大,故遗传性肿瘤患者的绝对数值并不少。更重要的是,遗传性肿瘤会影响整个患病家族,对家族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另外,遗传性肿瘤患者,往往容易同时或先后发生多种不同系统的肿瘤,病情更为严重、复杂,治疗难度更大。

遗传性大肠癌——Lynch综合征

Lynch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2%-4%。最早在由美国HenryT.Lynch医生报道,并在最终被命名为Lynch综合征,以表彰Lynch医生在该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

致病基因

Lynch综合征的致病基因与DNA错配修复(mismatchrepair,MMR)有关。在人体细胞不断新生、增殖的过程中,需要生产出更多的DNA。在DNA生产过程中,若零件的装配产生了错误(错配),MMR基因就会进行“纠错”,从而使DNA“保真”。若MMR基因产生了突变,这种纠错功能就会丧失,从而产生大量“失真”的DNA,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细胞功能失常,以至产生肿瘤。

导致Lynch综合征的基因包括:MLH1,MSH2,MSH6,PMS2,及EPCAM。其中MLH1和MSH2是最主要的致病基因,其突变占所有Lynch综合征基因突变的80%~90%。

遗传方式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染色体指的是与性别无关的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意味着只要有一个拷贝的致病基因发生突变(每一个基因,包括致病基因,在人体内均存在两个拷贝),肿瘤的发生风险就会显著增加,并且发病与性别无关,男性和女性的具有同等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患者可发生大肠及其他部位(包括子宫内膜、卵巢、胃、小肠、肝胆、上尿道、脑和皮肤等)的肿瘤,其发病风险高于正常人群(表1)。

表1Lynch综合征患者肿瘤发生年龄和风险

肿瘤部位

平均

发病年龄

80岁之前

发病风险

普通人群

终生发病风险

大肠42-.7%–61%4.2%子宫内膜47-%-57%3.1%卵巢43-59≤1%–38%1.3%肾盂和/或输尿管54-69≤1%–28%/膀胱59-71≤1%–12.8%2.4%胃45,52,81≤1%–9%0.9%小肠47-59≤1%–11%0.3%胰腺/≤1%–6.2%1.6%胆道50-.02%–3.7%0.2%前列腺59-.5%–15.9%11.6%乳腺(女性)/1.5%–18.6%12.8%脑40–.6%–7.7%0.6%Lynch综合征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包括:

发病年龄较早,中位年龄约为44岁;

肿瘤多位于右半结肠;

多原发大肠癌明显增多;

肠外恶性肿瘤(如胃癌、子宫内膜癌和胰腺癌等)发病率高;

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常见;

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而非浸润性生长;

预后好于散发性大肠癌;

多发性结肠息肉少见。

哪些情况下需警惕Lynch综合征?

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之一,需进行基因突变检测:

1家族中至少有2例明确诊断的大肠癌患者,其中2例为一级血亲(父母与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的关系),并且伴有:

(1)至少1例为多发性大肠癌患者(包括腺瘤);

(2)至少1例大肠癌发病年龄50岁;

(3)至少1例患Lynch综合征相关的肠外恶性肿瘤(包括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和肾盂癌、卵巢癌和肝胆系统癌)。

2任何大肠癌患者,都应在肠癌组织切除或活检后,常规进行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免疫组化检测或者MSI检测。

若任何一个蛋白表达缺失或高度MSI,则提示MMR缺陷,需要进行基因突变检测。

结语

遗传性肿瘤,包括Lynch综合征,发病年纪轻,病情复杂,危及整个家族,祸及子孙后代,这要求医患双方都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务求减少漏诊。一旦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有助于全面对家族成员进行筛查,从而尽早发现致病突变携带者和肿瘤患者,并及时进行治疗和定期随访。同时,在突变携带者生育后代时,可进行针对性的胚胎基因检测和选择、筛检,减少后代的发病几率。

本文来自广州消化疾病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kcwbh.com/wacs/134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