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就是痰凝在了皮下,一个外用方法,自己在家试一试。
脾主肌肉,若脾气虚弱,就难以有效运化体内湿气,致使湿气聚集成痰,痰湿久积便会形成脂肪瘤。
治疗脂肪瘤,一般从健脾疏肝、化痰行气、扶阳等方面着手。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个外用小方,与内服方子配合使用,消瘤效果更佳。
隔姜灸法
准备一块约2-3厘米大小、2-3毫米厚的新鲜姜片,在上面扎几个小孔。
把艾绒捏成紧实的圆锥状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使皮肤感觉温热舒适为宜,艾绒烧尽后更换,每次灸30分钟左右,每日1次。
取穴方面,可以灸脂肪瘤所在的阿是穴任意地方,也可以选择有化痰作用的丰隆穴。这种方法借助生姜的温性增强艾灸的效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脂肪的代谢和消耗。
患者李先生,45岁。数月前发现身上多处出现肿块,经检查确诊为脂肪瘤。患者体型偏胖,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且工作压力较大,情绪易急躁。自觉身体沉重,乏力,偶有腹胀,舌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为痰核(脂肪瘤),证属痰湿凝聚,肝郁脾虚。
治疗采用内服方加外用隔姜灸法。
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柴胡、当归、白芍、薄荷、炙甘草、昆布、海藻、夏枯草。
方解: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药;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助君药化痰,为臣药;柴胡、当归、白芍、薄荷疏肝理气,养血柔肝,以解肝郁,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昆布、海藻、夏枯草软坚散结,针对脂肪瘤发挥消瘤作用。
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身体沉重、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腹胀消失,脂肪瘤也有缩小的趋势。后续经过2个月的综合治疗,脂肪瘤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