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瓶颈制约我国音像出版业发展

9大瓶颈制约我国音像出版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打击非法音像制品力度的不断增大和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延续增强,我国音像出版业正逐步走出低迷状态,出现了一些起色。但由于我国音像业是从计划经济模式中演变而来,在全部产业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中,确切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总体上看,目前制约我国音像出版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1、管理体制。目前,我国音像业实行的是出版与市场分割管理的办法,依照《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全国音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像制品的制作、出版和复制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全国音像制品的进口、批发、零售和出租的监督管理工作。也就是说,音像产业链的制作、出版、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和出租七个环节分别由出版总署和文化部两个行政部门管理。这类将节目制作、出版与市场批发、零售分开管理的体制,本意是为了增进音像事业健康发展和繁华。但是,分开管理的体制结构,极易致使出版与市场脱节。出版单位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没法乃至不敢投资制作节目,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大多数音像出版单位终究丧失节目制作的能力,并在“出版”概念空心化的同时,成为境外唱片公司的节目代理商或利用垄断地位让一些民营企业挂版,乃至直接买卖版号。在市场管理方面,由于正版节目供应有限,巨大市场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再加上国内音像批发、零售单位本来就存在经营范围小、供货渠道乱、运营本钱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致使一些弱小的音像零售单位既做正版,又做盗版,乃至公然叫卖盗版音像制品。这也成为目前政府打击力度一再加大,而盗版音像制品却始终未能根除的缘由之一。2、产业结构。音像业(国际上一般称之为“唱片业”)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大产业,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将其做大做强,一个重要缘由就是唱片商非常重视上游节目资源的投入和下游市场资源的开发。这类两头大、中间小的产业结构模式,既有利于唱片公司开发更多的原创节目,又有助于培养和规范消费市场,从而构成产销两旺的局面。在美国,影视音像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我国音像业则相反,先是在音像业发展早期,丧失了培养消费群体和规范市场行动的良好机缘;在音像业大发展的极好时期,又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由于光盘复制业利润丰富,大家便蜂拥而入,结果致使有限资金大量流入其中。而本来就实力弱小,无力开发节目资源的音像出版单位,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只能望“市”兴叹,眼睁睁地看着盗版疯狂地腐蚀并瓜分市场资源。产业结构的本末倒置,致使上游节目出版缺“源”少“水”,难以运作;中游复制加工畸形发展,竞争加重;下游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盗版猖獗。3、资产范围。音像出版业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快速构成的一个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内容产业具有重复使用次数越多、市场价值越大、投资回报也就越高的特点,因此,一个好的节目,虽然投资巨大,但只要被市场接受,投资者就会有好的收益,乃至会出现“一次投资、重复使用、多项获益、迭加增效”的景象。反之,节目若不被市场接受,则很有可能血本无归。这种情况在流行音乐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尤其是随着流行音乐全球化趋势的加重,流行音乐制作本钱的不断上升和流行元素的不确定性,更显示出资金实力在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现有音像出版单位资产范围实在太小。据出版总署2002年所作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年全国音像出版单位292家(注:现为320家),总资产唯一78.07亿元,按当时折合价,不足10亿美元,净资产则更低,只有50.48亿元,约为6亿美元。其中,文艺类音像出版单位122家,资产范围超亿元的唯一5家,而资产范围在千万元以下的却有70家,最小只有10几万元人民币。而国际四大唱片公司中的任何一家,无论是资产范围,还是销售总额,都要超过我国音像出版业整体范围的很多倍。更值得关注的是,自1998年下半年起,绝大多数音像出版单位因受盗版冲击,造成了大量呆账、坏账和库存产品积存。2002年,音像出版单位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就有13家,最高的已达217.33。要范围弱小的国有音像出版单位独自承当风险甚高的音像节目开发重担,明显是力不胜任的。4、经营机制。目前,国有音像出版单位的经营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节目市场化运作,特别在风险极高的流行音乐领域,必须要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条件下才能做出决策,而这是很难做到,乃至是不可能做到的。目前,国有音像企业首先强调的是稳定,然后才是企业发展与改革,国有音像出版单位的经营者们缺少发挥才华的空间。在这类运营机制下,国有音像出版单位不可能为了一个市场前景其实不肯定的原创节目而置全部企业的安危于不顾,他们宁肯坐失良机,也不愿承当经营风险。5、市场运营环境。国有音像出版单位与国际四大唱片公司相比,在经营理念、运行机制、歌手包装、市场定位、媒体宣扬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更令国有音像出版单位望而生畏的是,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不到位和风险机制、束缚机制的不健全,使音像出版单位难于进行节目市场化运作。国有音像出版单位投入巨资包装、宣扬歌手,经过努力并初见成效时,等待音像出版单位可能不是丰富的利益回报,而是歌手的不辞而别或跳槽离去。此时,音像出版单位前期为此而付出的巨大努力,顷刻之间可能全部子虚乌有。6、节目资源。长期以来,音像节目源一直是国内音像出版业的薄弱环节,也是困扰音像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在遭受盗版冲击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正版音像制品的生存空间越发恶化,音像出版单位的日子也愈来愈难过,表现在引进节目风险愈来愈大、版费成本愈来愈高、恶性竞争愈演愈烈,而获利空间却愈来愈小北京权威白癜风医院。目前,对国有音像出版单位而言,好的节目买不起,差的节目销不动,很多国有音像出版单位正面临着“断炊”的威逼。7、营销模式。由于国内音像发行领域目前仍普遍采取计划经济时代所构成的代销惯例,即零售商从音像发行单位取货时,其实不当场结算货款,而是依照双方设定的账期和实际销售数结算,而且零售商对还没有销售或无望销售出去的产品,有权单方面作无条件退货。代销惯例使国有音像出版单位独担市场风险,退货率一直居高不下,并由此引发产品价值因退货造成商机不同而贬值等一系列问题。8、税收政策。自国家设立增值税税种以来,音像出版业一直以17计税,与书报刊出版行业的税赋相比,税率较高。特别在正版音像制品遭受盗版经营活动和非法音像制品的困扰和挤压下,国有音像出版单位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多年效益下滑,堕入寸步难行的地步。对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扶持措施,适当下降音像制品增值税率,减缓国有音像出版单位的经营压力,帮助音像出版业尽快进入健康发展轨道。9、人才流动。音像出版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材的竞争,谁能够具有一流人才,谁就最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使音像人才流动成为正常。音像出版人材在活动中升值,但国有音像出版单位在竞争中却处于劣势地位。跨国团体、股份制企业及私营企业的高薪和灵活的人力资本运营制度,吸引了国有音像出版单位大量高级管理和经营人材。据统计,非国有音像经营单位的高级管理者、骨干气力有60以上来自国有音像出版单位,人才流失正日趋成为突出问题。当前,我国音像业正处于重要变革时期,音像出版业正进入深层次调剂、跨行业整合和大规模发展的崭新阶段。国有音像出版单位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掌握竞争主动权,就必须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创新体制与机制;要突破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就必须要建立全面、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探索合适国有音像出版单位发展的新途径,以更加振奋的精神,迎接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




转载请注明:http://www.kcwbh.com/wadzz/7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