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杯肝悲警惕酒杯里的恶魔

酒,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古代的文人墨客因酒而文思泉涌,帝王将相因酒而演绎王权,今人之政客、商贾也借助杯中物而众横捭阖。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酒也是招呼客人的不二“朋友”,“无酒不成席”于是成为主人表达热情好客的方式之一。“酒肉穿肠过”,若是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谁知道酒精在人体内经历了什么,竟会使人呕吐、胃痛、头疼等不适反应。

酒精在人体内的变化

酒精进入人体之后,20%在胃中被吸收,其余的均由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在人体内的吸收量高达80%。酒精进入血液后,主要分布在肝脏和大脑中。

据报道,90%以上是通过肝脏进行新陈代谢的,肝脏依靠自身的分泌、蓄积、吞噬功能处理部分酒精,并以每小时10ml的速度将酒精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糖,这样,酒精在人体的“旅程”就差不多完结了。

干杯?肝悲?

酒精代谢过程中,乙醇以及它的衍生物——乙醛,会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在此转变过程中,脂肪氧化减弱,肝脏内脂肪酸合成增多,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多余的脂肪无法转运出来,久而久之就会堆积成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简称酒精肝,通俗理解,这其实就是一个肝细胞慢性中毒的过程,其临床表现,与肝脏脂肪浸润程度成正比,临床上以肝肿大为最常见体征,其次为肝区痛及压痛,少数患者可有轻度黄疸(提示与胆道系统阻塞有关),重症患者可有腹水和下肢水肿,偶见脾肿大。酒精性脂肪肝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

出现酒精肝,说明肝脏自身中毒,它本身的解毒(解酒)能力就已被大大削弱,如果继续过量饮酒,酒精浸润越发泛滥,乙醇、乙醛对肝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容易造成细胞膜损伤,另外,乙醛能够促进胶原合成,炎症刺激到胶原纤维的增生,就造成肝纤维化的现象。不加以重视,很容易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于是乎越来越“肝悲”。

合理解酒,解除“肝悲”

民间虽有好多解酒偏方,比如喝蜂蜜、喝茶、喝牛奶、喝水吃盐等等,但千万不要以为有所谓的“醒酒良方”,就真的放开酒量尽情喝了,毕竟酒是一种湿邪之物,过多地摄入,对身体绝对是有损害的。如果你饮酒至醉,腹中难受,头痛恶心,隔了一晚仍然不见好,这通常就称为宿醉了。宿醉会引发身体的各种不适,危害身体的健康,特别是肝脏的健康。因此,能不喝的酒就别喝。

中医认为,酒是湿热之物,对人体来说是一种邪气,不得不喝酒时,得想办法尽快把酒的湿热之邪排出体外,这才是中医的“解酒之道”。一般来说,湿热之邪的出路有三条:从汗而出、从消化道而出、从小便而出。除了排出湿热之邪之外,还需要注意对肠胃的保护,以及对肝的修护。

按照中医理论的解酒中药,分为三大类:

(1)清热利尿类:药性偏寒凉,具有清热、解毒等作用,如西瓜、甘蔗、莱菔子、葛花。对饮酒积热,毒伤脾胃,见胃痛、发热、烦渴、小便短赤者,有显著的解酒、清热、利尿等功效。

(2)生津止渴类:多为果品,其味甘酸,药性平和,例如枳椇子。主含糖、维生素、无机盐、果胶、有机酸、纤维素等,有解酒、消食、生津和强壮作用。

(3)芳香化湿类:多为辛温香燥之品,主归脾胃经,例如丁香、砂仁等。含挥发油,有健胃、止呕等作用,能够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肠管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肠内积气,以达到消酒食等功效。

三七+葛根

三七粉+葛根粉。具临床研究证实,三七和葛根都是很好的天然植物解酒药材!

酒前喝三七粉。五加科植物三七是一种天然的酒精(乙醇)胃肠道吸收的“抑制剂”,喝酒前先喝三七粉(凉白开水冲服),可以减少酒精的胃部吸收!

酒后喝葛根水。喝完酒之后,来上一杯葛根泡的水(代茶饮),温水冲服,葛根是一种天然的酒精(乙醇)肝脏代谢“增强剂”,可有效加速酒精在肝脏的快速代谢!

注意:这里并非说喝了三七葛根后酒量会大增,相反,一些朋友反馈的信息是酒量下降!没错,它排异,不准酒精在体内吸收保留太多。所以,酒量减少,转氨酶会得到改善,肝肾功能也会有所提升的。

记住这句话:酒前三七,酒后葛根,前者“少吸收”,后者“多代谢”,一个护“胃”,一个保“肝”!

另外,利用经络保肝护肝,很有必要。比如平日里多按摩一下这些穴位:

(1)中脘穴:取仰卧位︱位于人体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

(2)太冲穴:取正坐或仰卧位︱位于足背部,第一、二跖骨连接部位凹陷中。

部分内容来源于:圣原健康产业









































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cwbh.com/ways/74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