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沉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组织学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为重要的肝纤维化前期病变,如未行积极诊治,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终末期肝病。NAFLD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慢性肝病之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全球NAFLD患病率为2524%,亚洲人NAFLD患病率为27.37%,且亚洲NAFLD患者肥胖症的患病率为67%。目前我国NAFLD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明确其发病机制并积极进行防治十分重要。
1生物钟概述
1.1生物钟的形成
生物钟是生物体为适应外在环境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内在节律。地球自转使得昼夜交替,生物体为了适应光照、温度等变化而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哺乳动物体内的生物钟分别由中枢生物钟(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和外周生物钟(肝、肠、肾、心和脾)组成,SCN起着主要的调控作用,也称为核心钟,它们共同调控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行为活动。SCN通过直接接收来自视网膜的光输入来感知一天中的时间,使得中枢生物钟相位与光相位同步,昼夜节律周期达到24h。通过神经和体液信号,SCN将此信息发送到大脑其他区域和外周生物钟,这些生物钟几乎存在于身体其他部分的所有细胞中,并将它们同步到同一阶段。中枢生物钟节律仅对光照/黑暗变化发生反应,而外周生物钟节律不但可受中枢生物钟的调控,其自身还能根据某些外部环境影响(如温度、饮食控制和进食时间)达到自我调控,从而达到机体自我保护的稳态平衡。
1.2生物钟的分子调控机制
生物钟在分子水平上由多个生物钟基因精确调控,如circadianlo